音樂是種特別的東西,人們有時常找尋音樂當作藉慰,開心時候找歡樂的歌,難過的時候找憂鬱的情歌。不同心情配上不同的音樂,又時常因為聽到的旋律影響改變自己的心情…

我開始發現自己聽的音樂類型慢慢再改變。我指的不是跳TONE的從只聽慢歌變成喜歡強烈節奏的電子音樂,是去聽音樂的方式,藉由樂手不同的表達方式,對於音樂的口味竟然也在長大的同時變更了。
 
小時候聽音樂,是聽歌曲裡的「氛圍」,看到現在電視上常常會出現水果姊姊昆蟲哥哥之類的兒童節目帶動唱,大部分唱的都是歡樂的歌曲,一旁參與的小朋友們或許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只是跟著音樂把雙手舉起來搖一搖,可是小小的心靈就是容易被歡樂的氣氛給帶的開心。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爸買了阿妹的第一張專輯「姐妹」,老爸告訴我唱歌的人以前就在離家不遠附近的餐廳唱歌,他偶爾會去聽,現在很厲害自己出了專輯。當時的我不懂這些,也不曾想過唱歌的人以後會變得很紅,只是喜歡姐妹這首歌的律動,很歡樂,不懂得她唱甚麼也沒關係,每天重複的聽最後還把裡面的原住民語言歌詞也學了起來。
 
長大一點,大概國中到高中左右吧,聽音樂是聽「旋律」。印象中爸媽很喜歡聽西洋老歌,所以國中受影響開始聽一些國外歌手的專輯例如blue。一開始只是聽電視上放的MV,當然MV下面的字幕都是翻成中文的,從來也不會想如果是英文歌詞會是甚麼意思。就像以前班級要跳舞,派了一位同學去買統一的衣服,最後選擇的T-SHIRT直到兩年後當我翻出,才知道上面原來寫著英文草寫的「尼古丁」這個時候意義真的不是主要。又到了高中,在廣播裡聽到同恩的「失去」,又或是比較新一點梁靜茹的「會呼吸的痛」,也都是因為旋律吸引我,開始反覆的去聽這些歌。在這段時間,歌詞意義也並不是那麼重要,聽音樂的方式是小時候的進化版,但是可以懂得歌詞字面上的意思。
 
到了高中到大學,當人生開始有多一些歷練跟回憶,聽音樂的方式開始變成「故事」。這個階段的自己獲得了經驗,也懂得更多以前沒有的技能例如對於英文或是日文的認知,開始專注於音樂的歌詞內容,然後連結到自己的生活中。記得有一年暑假我與一群朋友一起去八仙樂園玩,當天是SWEETY到場宣傳她們的新專輯,當我們在一旁閒聊時聽到旁邊喇叭傳出的「彩虹眼淚」,這首歌變成為我對這些好朋友的深刻記憶,每當我聽到這首歌或是聽到某句歌詞,我便會想起那個夏天我的記憶。常常有朋友說:「你聽,這首歌根本就是為我寫的。」當我們在一些特定情緒下聽到一些歌可能會讓我們流淚,或是勾起回憶,因為我們將每一句的歌詞帶入感情和心裡。「分手快樂,祝你快樂」、「為你寫詩,為你静止,為你做不可能的事」、「我不再做某某某,要你記住我」等都是很棒的例子。
 
最近聽到的一首新歌,方大同的「Singalong song」,就是屬於我的「故事」階段聽歌方式。方大同用非常清晰又易懂的英文寫成的情歌,唱出自已對對方的感情並且邀請對方可以一起附和。為什麼這會是一首「故事」的歌呢?當你在聽、了解歌詞的意境時,心裡慢慢會想起一個人,一個你會很想把這首歌送給他的人。
 
It's when I think about you that I hear songs
 
 
這就是你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Cause baby I wrote this, I wrote this for you.


文章轉自我個人另一個音樂部落格 發表於2009-1-03
有空再來寫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tledev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